2025年9月3日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上,天津农学院学子王米佳身着迷彩、肩挎钢枪,作为民兵方队第十四排面队员,接受党与人民的检阅。这是王米佳第二次在国家级阅兵盛典中留下属于自己的铿锵足迹。

王米佳的“军旅情结”,早已刻在家庭基因里。她出生于天津蓟县一个军人家庭,爷爷曾在抗日战争中负伤,后又投身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;父亲曾是部队炮兵,3次荣立三等功、6次获得嘉奖。在两代军人的影响下,王米佳从小向往军营,性格比同龄女孩更显刚强。2016年,她怀揣着对军营的热爱,加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辽宁总队,开启了为期5年的军旅生涯,也为日后的阅兵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2019年,经过层层选拔,王米佳成功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女兵方队。第一次手握钢枪、踏着正步走过长安街时,她将那一幕视作“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”,所有阅兵照片与资料都被精心珍藏,成为心底最耀眼的骄傲。

2025年2月,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选拔通知传来,王米佳以天津蓟州革命老区“盘山民兵连”的一名民兵的身份再次报名。她深知这份任务的光荣与艰巨——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考验,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,“它将是历史上最震撼、最瞩目的一次阅兵”,她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政治任务,再次投入到高强度的训练中。
阅兵方队的标准严苛到分毫:在天安门东西华表96米的间距内,需用时1分零6秒,完美走出128步。为了这“完美”二字,王米佳与队友们从冬日的雪花飘飘,练到夏日的烈日炎炎,再到秋日的任务完成,整整6个月,训练地点从山东辗转至北京,寒风与酷暑成为了最常伴的“伙伴”。

2025年的夏天格外漫长炎热,身着厚重迷彩、肩扛钢枪训练时,“酷”的表象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——那是身体素质与精神意志的双重考验。
作为方队第十四排面队员,王米佳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,全程保持动作零失误、行为零违纪。最终,在方队单排面考核中,她所在的第十四排面斩获全方队第一名,她个人也凭借挺拔的军姿与坚毅的神态,荣获“军姿标兵”“表情标兵”两项荣誉称号。
训练的苦、身体的痛,都抵不过对家人的思念。离家参训时,她刚满两岁的儿子还在咿呀学语,无数个疲惫的夜晚,她常会从梦中惊醒,思念的泪水浸湿衣襟。但每当想起自己的党员身份、想起阅兵的使命,她便又能重拾力量——“立场坚定、旗帜鲜明拥护党的领导,不计较个人得失”,这是她作为合格共产党员的坚守,也是支撑她走过艰难时刻的信念。
2025年9月17日,完成阅兵任务的王米佳回到天津农学院母校,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这段难忘经历。

“正步——走!”随着一声口令,王米佳现场展示了受阅标准正步。每一步都掷地有声,每一次握枪都稳固如磐,每一道目光都坚毅如炬。踢腿生风,落地砸坑,引得现场学员阵阵惊叹,掌声雷动!


分享接近尾声时,王米佳笑着对学弟学妹说:“把每一步走扎实,把每件事做认真,你们的青春,照样能走出自己的荣光!”

展示结束后,王米佳与教官、学员们围坐交流,分享阅兵训练中的感人故事:“每天20000步正步、衣服被汗水浸透、靴子里倒出汗水都是常态……但走过天安门的那一刻,一切都值了!”她耐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,用亲身经历鼓舞着每一位天农人。

活动最后,王米佳与全体军训学员、教官合影留念。镜头定格下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,更铭记了这份属于全体天农人的荣耀与自豪!



(文字: 热依拉 武尚达 杨思思 潘炜琪 图片:赵艳 朱思怡 王朔)